当前位置:首页 > 关于我们 > 留学资讯 > 最新资讯 >

QS11!香港大学物理博士招生:聚焦纳米电子量子输运(272期)

日期:2025-08-21 14:54:23

作为亚洲顶尖学府,香港大学(QS 世界排名第 11 位)一直是理工科研究者的理想平台。今天要推荐的,是港大物理领域聚焦 “纳米电子器件量子输运” 的博士项目 —— 不仅能加入顶尖实验室,参与石墨烯、二维材料等前沿研究,还能获得奖学金支持,更有机会在国际会议上展示成果。



学校介绍

香港大学(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,简称 HKU)已有超过 110 年历史,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、Universitas 21 等多个国际学术联盟的核心成员,还同时获得 AACSB 和 EQUIS 双重认证,在全球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。

港大坚持英语教学,与欧美顶尖院校保持深度学术联动,尤其在医学、商科、人文、政法及理工科领域成果卓越。对于物理专业研究者来说,这里的优势尤为突出:

  • 拥有全球领先的纳米制造实验室和设备(如低温量子输运测量系统、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);

  • 跨学科合作频繁,物理学院与工程学院、医学院的交叉研究项目资源丰富;

  • 地处香港,既能享受国际化科研环境,又能便捷对接内地产业资源,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清晰。



项目及导师


该项目由 DongKeun Ki 博士团队主导,研究方向聚焦纳米电子器件中的量子输运现象—— 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最先进的纳米制造技术,探索电子在纳米尺度材料中的运动规律,为新型电子器件开发奠定基础。

研究覆盖的材料范围极广,从一维纳米线、二维晶体(如石墨烯)到三维块体材料,还包括拓扑材料和人工设计的异质结构。团队的核心目标是:理解并控制这些材料背后的物理过程,拓展电子材料的认知边界,最终推动新型器件的应用落地。

目前,团队的博士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:

  • 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的量子相干性与关联效应;

  • 通过范德华力工程化设计新型量子特性;

  • 钙钛矿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与应用。

加入团队的学生,将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实验技术,参与欧盟或香港政府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,更能在导师指导下,在国际顶级会议(如 APS、ICNano)上展示研究成果。

想了解更多实验室细节?可访问主页:https://www.physics.hku.hk/~dkkilab/jobs.html



申请要求及材料


申请要求

  • 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物理、材料科学、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,成绩优异;
  • 对量子物理、纳米电子学有浓厚兴趣,有实验研究经历(如纳米材料制备、量子输运测量)者优先;
  • 具备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(港大博士项目以英语授课,无需额外语言成绩,但需能流畅沟通学术内容)。

申请材

  • 个人简历(含研究经历简述,如有发表论文或项目经历需重点说明);

  • 动机信(阐述对团队研究方向的兴趣,以及自身匹配度);

  • 成绩单、学历证明(本科或硕士阶段)。

截止日期与方式

  • 每年12 月 2 日截止申请;

  • 申请通道:可通过港大官网在线申请,或直接邮件联系 DongKeun Ki 博士(邮箱:dkki@hku.hk)。

额外机会:研究助理岗位开放

除博士项目外,团队还长期招募研究助理(RA),本科生或研究生均可申请,随时可联系 DongKeun Ki 博士探讨合作项目。

RA 岗位适合希望提前进入实验室、积累科研经验的同学,表现优异者可优先获得博士项目录取机会。



研究计划参考


申请博士时,一份贴合团队方向的研究计划(RP)至关重要。以下是围绕 “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的量子相干性和关联效应研究” 的 RP 框架,供参考:

研究标题

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的量子相干性和关联效应研究

研究背景

近年来,石墨烯和二维材料凭借独特的电子、光学和热学性质成为研究热点。其量子相干性(电子保持量子态的能力)和关联效应(多粒子间的相互作用),直接影响纳米电子器件的性能。深入探索这些特性,既能揭示基础物理规律,又能为高性能器件开发提供理论支撑。

研究目标

  • 建立石墨烯和二维材料中量子相干性与关联效应的理论模型,推导数学表达式;

  • 通过实验验证模型,分析这些效应对材料电导率、热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;

  • 探索其在新型器件中的应用(如量子晶体管、高灵敏度传感器、量子计算元件)。

研究方法

  • 理论模拟: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蒙特卡洛方法,模拟量子相干性随温度、材料厚度的变化规律;

  • 实验制备:通过化学气相沉积(CVD)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和二维材料,进行精准掺杂和异质结构设计;
  • 性能测试:使用低温输运测量系统,测试材料在强磁场、低温环境下的量子行为,结合光谱技术分析关联效应。

预期成果

  • 发表 2-3 篇高水平论文(如 Phys. Rev. Lett.、Nano Lett.),提出原创性理论模型;

  • 设计 1-2 种基于量子相干性调控的新型纳米器件原型,验证其应用潜力。

时间安排

  • 第一阶段(0-6 个月):文献综述,完成样品制备工艺优化,建立初步理论模型;

  • 第二阶段(7-18 个月):开展低温输运实验,收集数据并验证模型,初步设计器件;

  • 第三阶段(19-36 个月):优化器件性能,撰写论文并投稿,准备博士答辩。

如果你对量子物理、纳米材料充满热情,渴望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平台开展研究,现在就可以准备材料 ——12 月截止日期前,抓紧联系导师,锁定这个优质机会!